2025/07/31

浸水營古道、阿朗壹古道、旗靈縱走 2023/12/17~12/19

★ 浸水營古道: (難度:★☆)
浸水營國家步道是浸水營古道東段的部分,浸水營古道是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末期興建東西兩岸的三條通路之一,又稱三條崙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東下臺東縣達仁鄉,在大武溪口南方臨太平洋岸的大武鄉出海,全長47公里,是臺灣使用頻率最高也最長壽的古道,至今仍是旅客最愛的登山健行步道。

浸水營古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

現今走訪浸水營古道,西段部分大多經由枋寮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車輛可通行。約行至林道 23.5 公里處在名為「大樹林」的位置與原古道會合,接下來的東段部分則正式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長約15.4公里,車輛不可通行,靠步行約1天之內可走完全部路程,古道海拔落差介於200公尺~1,450公尺之間,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

★ 阿朗壹古道:(難度:★)
阿朗壹古道是清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間(1874-1895)先後開闢八條東西越嶺道路之一。「阿朗壹」是台東縣安朔村舊稱,起自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止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全程約203公里,沿著中央山脈東南段與西太平洋間礫石與珊瑚礁岩海岸線,台灣平地陸路交通最不發達最偏遠地區之一,阿朗壹古道為台灣沿岸地質地貌代表,列為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之一。古道位在東經 120 度,北緯 22 度間,連結楓港經鵝鑾鼻到佳樂水台26線。

昔日是原住民打獵遷移、先民拓荒、清兵行軍舊道、西方學者探險紀錄的路線。2006年公路局推動「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開闢南田段公路,引起登山界和環保團體危機意識,阿朗壹古道是唯一沒有公路到達地方,公路總局打算打通台26線,引起環保團體抗爭,使「阿朗壹古道」成為新聞焦點。

★ 旗靈縱走: (難度:★★)
「旗靈縱走」指的是由高雄旗山區的旗尾山至美濃區的靈山這段稜脈,沿途在海拔三百公尺上下起伏,有充滿險趣的裸岩瘦稜和不亞於百岳的壯觀景致,是難度適中但展望絕佳的縱走路線。

若從旗尾山的第一登山口起登,多次爬升和下降約一個多小時即可登上高雄十大名山和台灣小百岳之一的旗尾山,山頂有一座旗尾山祠和水資局三等三角點,不但能遠眺南北大武山、阿里山山脈和大小岡山的層巒疊翠,俯瞰旗美和杉林地區的平疇沃野,還有機會看到台灣海峽和雲海雲瀑等景觀。拉繩翻山越嶺,過了斷碑峰、悍將坡、福美山、潑猴坡、金字圓山後即可登上全段最高的人頭山,旗尾山稜宛如神龍擺尾般一覽無遺,而雨後山嵐繚繞,又是另一幅美景;經靈山頂福德祠之後繼續直行雙峰山和月光山(月靈縱走路線),右下的水泥路則通往雷音寺接靈山步道口,完成全長約6.5公里的縱走行程。下山後不妨順遊美濃,或到旗山糖廠品嘗冰品,當一天縱橫玉山尾稜、漫遊山城小鎮的「旗靈王」!

★★ 攀登山岳:
★ 北旗尾南山 /92m/水資會高屏84號/三等三角點
★ 北旗尾山/112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 旗尾山/318m/水資會高屏64號/三等三角點
★ 人頭山/391m/三等三角點476號

浸水營西端入口
阿朗壹旭海端
風大浪大的好天氣
旗靈縱走第一登山口
小心翼翼地過
高雄十大名山之一 : 旗尾山
恭喜大家完登

沒有留言: